东莞再战“废品江湖”打破垄断格局
或许,很多企业一年前还很难想象,东莞能从顶层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再生资源市场新政”。
这道新政,打破了9年之久“政策沉寂”,力求通过开放的举措,打破“画地为牢”的垄断格局,让废品收购强买强卖、压级压价、拦路封厂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去。
事实上,这并不是东莞第一次“出手”改革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从放任到监管,从乱局到垄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背后却有百亿规模的利益角力,也经历了耐人寻味的政策更替、改革更迭。
如何将规范有序持续推进,又如何在市场和管制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废品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新政”业已实施半年之际,本报记者进行深度调查。
探路南城
“一只鸟,都别想飞出去”,这是当年垄断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叫嚣的“江湖规矩”
掩映在南城水濂山下,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群矮楼,因刻有“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以下均简称“中心”)字样而备受生产企业的关注。
这里,是东莞为数不多的再生资源集散地。
8月初的一个下午,厚街三屯某鞋厂的高管李经理给“中心”电话,提出厂里有一批废纸要卖。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轻松撂下了电话,“废品生意”谈妥。
若放在一年前,“讨价还价”的一幕有些不敢想象。“彼时,不要说谈价竞价,就是企业想自己把废料运出厂区,都有随时遭到拦车封厂的可能。”这个案例,不只存乎一镇一街,而是东莞乃至珠三角整体现象。
南城再生资源市场之所以可以“讨价还价”,事实上,背后也经历了一番角力。
2006年之前,随着市行政中心的迁入,南城区位变得越发敏感。维稳成了当地最大的政治。南城供销社主任崔裕坤正是这个时候接手废品回收市场管理的。他回忆说,当时废品回收站点确实存在垄断。
然而,作为中心城区,南城因废品回收造成的乱象,时不时见诸报端,让各方“脸面”上有些挂不住。崔裕坤说,在当地政府强力主导下,南城开展了一轮集中清理整顿工作。公安随之介入,对暴力垄断进行严厉打击。
这次集中清理,不像是一场“严打”。崔裕坤说,他们开始对废品回收业务进行规范,主要集中在尽量市场化上,公布了一批有资质、做得比较好的废品回收企业,让企业自主选择交易。
经过两年时间,到了2008年,南城的再生资源市场 “趋于平静”了。此后,由于整治打下的良好基础,南城在2009年被选为全市试点,开始了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建设试点,该中心在2010年投入使用。
然而,整顿换来短暂的平静,亟需制度夯实。南城再生资源市场的全面改观,则是得益于2013年元旦开始实施的《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份文件,直指废品市场乱象,提出首当其冲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将再生资源回收全面面向社会开放。
制度大闸的打开,使得一些生产企业有了“出去找市场”的底气,使得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红火起来。本报记者从上述鞋厂李经理处核实到,他们厂的废纸正清理、分拣、打包,等待着运往用废企业。
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这个并不起眼的建筑,能否成为人们期望中的“打破回收市场垄断”的标志性建筑,虽尚需时日观察,却已迈开了坚实一步。
争议“68号文”
再生资源市场,祸因何起,又从何时而起?“废品江湖”背后的现行利益格局要从9年前发布 “68号文”说起
在百度搜索中,键入“东莞、废品、纠纷、斗殴”等关键词,仅仅去年就有数十宗“废品江湖”引发的各种各样纠纷和案件。
祸因何起,又从何时而起?本报记者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东莞“废品江湖”背后的现行利益格局,要从9年前东莞发布的。
11年前,也就是2002年,东莞规定再生资源公司牌照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营者要高价竞得。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供销合作总社人士介绍,当时,中标公司为收回买标成本,把整个镇街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区域垄断。打架斗殴、强买强卖的现象,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04年,东莞随之出台第68号文,提出各镇街设一个废品回收公司,废品回收公司下设回收站点不得超过8个,均由当地供销社负责投资经营,废品回收经营权不得承包。
市供销合作联社企业管理科科长朱洪光说,“68号文”本来是纠偏的,但执行起来却走了样。本报调查了解到,“68号文”明确规定,废品回收实行全市放开经营,各镇街不准“画地为牢”,限制或禁止其他镇街废品回收公司进入。然而,朱洪光说,镇街之间早已形成默契,不插手彼此的业务,各地开始“画地为牢”。回收公司跨镇开展业务,更是成了空谈。
“68号文”当年还对管理权限进行了调整,规定生产性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统一归口市供销社管理。与这个行业打了十年交道的朱洪光说,名义上是供销社管理,但是基本上都是镇街政府说了算, “不管干什么都要向镇街请示,(我们)毕竟在人家地盘上”。
也就是说,虽然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管理部门是供销社,但废品回收站点的承包权则由镇街政府掌握。承包金多少,承包给谁都是镇街政府说了算。“文件命令禁止这样干,但不少镇街实际上还是这样子”。朱如是说。
这一点在镇街供销社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崔裕坤说,很多镇街回收公司是当地政府跟供销社合资的,当地政府占大头,镇供销社也知道这是地方的利益,一般都要“顾大局”。
就这样,垄断进一步固化,形成了一个村一个厂都被划分为承包者的“势力范围”。以厚街三屯为例,最多的时候一个村就有200多个废品回收站,全部都是无牌无证的。每个站点都划了自己的地盘。
这背后是各方势力的深度介入。崔裕坤说,有些镇街介入比较深,社区、派出所、村干部,各种力量都在维系着垄断。他说,南城在开展清理整顿的时候,公安系统内部提醒不得插手废品回收。
上述鞋厂李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一个人包一个工业区,别人要想进来拉废品也拉不出去,为此引起的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一吨废纸外面卖800块,工业区内卖得少只有200~300块,一车下来少个好几千块。
“68号文”出台的第九个年头,《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部改革方案对外发布,开动新的改革
或许,在经济大环境向上时,废品的价格对于很多企业“不算什么”,但2008年以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个本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收入,演变成了对企业的“盘剥”。“废品”一词,因此变得越发敏感。
在公开报道中,企业对废品没有自主处理权,也一直是近年东莞“两会”热门话题之一。
微妙的变化从去年“两会”开始。经过近一年酝酿,“68号文”出台的第九个年头,《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部由东莞顶层设计出的改革方案对外发布,开启了这场改革。
朱洪光说,与以往相比,“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完全放开,放开准入、放开交易、放开价格。取消经营者数量限制和经营区域限制,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都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由于取消经营区域的限制,买卖双方可以跨村、跨镇街,甚至跨市进行交易。
为了保障市场的开放性,新政对各镇街(园区)、村(社区)明确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划定经营地域范围,不得违法侵害交易自主权,不得收取任何管理费,保障企业自由选择权。
而供销社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洪光说,新政实施后,经信局回归行业主管部门本位,供销社凭借对行业的熟悉被定位为协助配合。“我们做这个工作那么多年,有一定经验。” 朱洪光说,此举强化了经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他们才是代表政府的部门,淡化了供销社业务指导功能。
对于这一次“让权”,市供销联社主任彭日东做了一番深刻动员。他说,“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的不可逆转性,失落与沮丧只会贻误时机,要顾全大局,全力以赴做好‘新政实施前期、集中处理中心建设、过渡期间关系理顺和现有站点牌照存续’等方面的工作。”
开闸放水后,市场主体激增。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全市新增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主体871个,约比改革之前增加一倍。同时,无牌无证的非法主体也一拥而上。
而有企业主则对此表示审慎乐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说,当地不是没治过,但这些都有黑势力背景的,或者有后台,很快又回来。“就怕一些小地方,没什么人能管得到收废品的人,背景不除,还可能卷土重来”。
改革漫路
我市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路分两种,一方面是信息交易平台,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中心
全市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全面放开、自由交易,取消地域垄断还被写入今年市政府1号文“减负50条”中加以强化和督促。
据统计,这次全市再生资源市场管理改革中,仅取消垄断承包合同一项,就可为企业直接减负1.9亿元。而这1.9亿元的承包费,往年大多流入到镇街的“腰包”。
当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烦恼。朱洪光说,强买强卖没了,新问题就是市场主体一下子增加很多,他们又重新找关系,税务、部门、人事、劳动等等,很多都去打招呼,这让企业老板也很烦,一个工厂、企业顾得了这个关系顾不了那个关系,又可能产生新的矛盾,滋生新的问题。
“不过,市场经济就这样子”,朱洪光说,只能通过整体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来改善。事实上,新政实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减轻企业负担、打造营商环境。不仅如此,面对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暗含的巨量价值,新政也蕴含着对市场规范后如何从中“获利”进行了设计。
东莞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一年有多少产值?朱洪光说,以前市场混乱,没有人说得清楚,保守估计在100亿元以上。东莞如何从这100多亿的“获利”呢?首先是税收,以往,由于市场混乱,再生资源交易税款流失严重。可以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在这方面一年的税收为7亿元,而按照100亿交易额、17%的增值税来计算,每年逃掉的税款有一半以上。
新政对此采取了强硬措施,包括“买卖双方的交易必须严格执行发票制度,认真依法纳税”。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日前在调研中提出,要在规范市场的同时,打造建立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实现废品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回到南城交易中心,崔裕坤说,他们在试点中已经尝试了价格公示和废品拍卖。不过,目前交易中心还“吃不饱”,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就在上周,东莞派人到苏州取经,谋划建立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
为此,我市平台建设的思路分两种,一方面是信息交易平台,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中心。目前,计划建设信息交易平台的镇街有17个,计划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的镇街有11个。
同样以制造业立市的苏州,在再生资源回收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10年起,苏州开始着手构建覆盖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采用“固定回收点”+“流动回收车”+“在线收废”的模式,使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
在“在线收废”上,苏州的做法是,引入电子商务将再生资源回收的各种形态整合起来,由呼叫调度中心加分拣站加固定网店等,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回收网络体系。产废企业或者居民在家点一下鼠标或者打个电话,就能预约上门收废。
这与东莞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异曲同工。
这道新政,打破了9年之久“政策沉寂”,力求通过开放的举措,打破“画地为牢”的垄断格局,让废品收购强买强卖、压级压价、拦路封厂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去。
事实上,这并不是东莞第一次“出手”改革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从放任到监管,从乱局到垄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背后却有百亿规模的利益角力,也经历了耐人寻味的政策更替、改革更迭。
如何将规范有序持续推进,又如何在市场和管制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废品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新政”业已实施半年之际,本报记者进行深度调查。
探路南城
“一只鸟,都别想飞出去”,这是当年垄断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叫嚣的“江湖规矩”
掩映在南城水濂山下,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群矮楼,因刻有“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以下均简称“中心”)字样而备受生产企业的关注。
这里,是东莞为数不多的再生资源集散地。
8月初的一个下午,厚街三屯某鞋厂的高管李经理给“中心”电话,提出厂里有一批废纸要卖。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轻松撂下了电话,“废品生意”谈妥。
若放在一年前,“讨价还价”的一幕有些不敢想象。“彼时,不要说谈价竞价,就是企业想自己把废料运出厂区,都有随时遭到拦车封厂的可能。”这个案例,不只存乎一镇一街,而是东莞乃至珠三角整体现象。
南城再生资源市场之所以可以“讨价还价”,事实上,背后也经历了一番角力。
2006年之前,随着市行政中心的迁入,南城区位变得越发敏感。维稳成了当地最大的政治。南城供销社主任崔裕坤正是这个时候接手废品回收市场管理的。他回忆说,当时废品回收站点确实存在垄断。
然而,作为中心城区,南城因废品回收造成的乱象,时不时见诸报端,让各方“脸面”上有些挂不住。崔裕坤说,在当地政府强力主导下,南城开展了一轮集中清理整顿工作。公安随之介入,对暴力垄断进行严厉打击。
这次集中清理,不像是一场“严打”。崔裕坤说,他们开始对废品回收业务进行规范,主要集中在尽量市场化上,公布了一批有资质、做得比较好的废品回收企业,让企业自主选择交易。
经过两年时间,到了2008年,南城的再生资源市场 “趋于平静”了。此后,由于整治打下的良好基础,南城在2009年被选为全市试点,开始了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建设试点,该中心在2010年投入使用。
然而,整顿换来短暂的平静,亟需制度夯实。南城再生资源市场的全面改观,则是得益于2013年元旦开始实施的《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份文件,直指废品市场乱象,提出首当其冲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将再生资源回收全面面向社会开放。
制度大闸的打开,使得一些生产企业有了“出去找市场”的底气,使得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红火起来。本报记者从上述鞋厂李经理处核实到,他们厂的废纸正清理、分拣、打包,等待着运往用废企业。
东供南城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这个并不起眼的建筑,能否成为人们期望中的“打破回收市场垄断”的标志性建筑,虽尚需时日观察,却已迈开了坚实一步。
争议“68号文”
再生资源市场,祸因何起,又从何时而起?“废品江湖”背后的现行利益格局要从9年前发布 “68号文”说起
在百度搜索中,键入“东莞、废品、纠纷、斗殴”等关键词,仅仅去年就有数十宗“废品江湖”引发的各种各样纠纷和案件。
祸因何起,又从何时而起?本报记者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东莞“废品江湖”背后的现行利益格局,要从9年前东莞发布的。
11年前,也就是2002年,东莞规定再生资源公司牌照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营者要高价竞得。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供销合作总社人士介绍,当时,中标公司为收回买标成本,把整个镇街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区域垄断。打架斗殴、强买强卖的现象,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04年,东莞随之出台第68号文,提出各镇街设一个废品回收公司,废品回收公司下设回收站点不得超过8个,均由当地供销社负责投资经营,废品回收经营权不得承包。
市供销合作联社企业管理科科长朱洪光说,“68号文”本来是纠偏的,但执行起来却走了样。本报调查了解到,“68号文”明确规定,废品回收实行全市放开经营,各镇街不准“画地为牢”,限制或禁止其他镇街废品回收公司进入。然而,朱洪光说,镇街之间早已形成默契,不插手彼此的业务,各地开始“画地为牢”。回收公司跨镇开展业务,更是成了空谈。
“68号文”当年还对管理权限进行了调整,规定生产性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统一归口市供销社管理。与这个行业打了十年交道的朱洪光说,名义上是供销社管理,但是基本上都是镇街政府说了算, “不管干什么都要向镇街请示,(我们)毕竟在人家地盘上”。
也就是说,虽然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管理部门是供销社,但废品回收站点的承包权则由镇街政府掌握。承包金多少,承包给谁都是镇街政府说了算。“文件命令禁止这样干,但不少镇街实际上还是这样子”。朱如是说。
这一点在镇街供销社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崔裕坤说,很多镇街回收公司是当地政府跟供销社合资的,当地政府占大头,镇供销社也知道这是地方的利益,一般都要“顾大局”。
就这样,垄断进一步固化,形成了一个村一个厂都被划分为承包者的“势力范围”。以厚街三屯为例,最多的时候一个村就有200多个废品回收站,全部都是无牌无证的。每个站点都划了自己的地盘。
这背后是各方势力的深度介入。崔裕坤说,有些镇街介入比较深,社区、派出所、村干部,各种力量都在维系着垄断。他说,南城在开展清理整顿的时候,公安系统内部提醒不得插手废品回收。
上述鞋厂李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一个人包一个工业区,别人要想进来拉废品也拉不出去,为此引起的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一吨废纸外面卖800块,工业区内卖得少只有200~300块,一车下来少个好几千块。
“68号文”出台的第九个年头,《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部改革方案对外发布,开动新的改革
或许,在经济大环境向上时,废品的价格对于很多企业“不算什么”,但2008年以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个本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收入,演变成了对企业的“盘剥”。“废品”一词,因此变得越发敏感。
在公开报道中,企业对废品没有自主处理权,也一直是近年东莞“两会”热门话题之一。
微妙的变化从去年“两会”开始。经过近一年酝酿,“68号文”出台的第九个年头,《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这部由东莞顶层设计出的改革方案对外发布,开启了这场改革。
朱洪光说,与以往相比,“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完全放开,放开准入、放开交易、放开价格。取消经营者数量限制和经营区域限制,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都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由于取消经营区域的限制,买卖双方可以跨村、跨镇街,甚至跨市进行交易。
为了保障市场的开放性,新政对各镇街(园区)、村(社区)明确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划定经营地域范围,不得违法侵害交易自主权,不得收取任何管理费,保障企业自由选择权。
而供销社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洪光说,新政实施后,经信局回归行业主管部门本位,供销社凭借对行业的熟悉被定位为协助配合。“我们做这个工作那么多年,有一定经验。” 朱洪光说,此举强化了经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他们才是代表政府的部门,淡化了供销社业务指导功能。
对于这一次“让权”,市供销联社主任彭日东做了一番深刻动员。他说,“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的不可逆转性,失落与沮丧只会贻误时机,要顾全大局,全力以赴做好‘新政实施前期、集中处理中心建设、过渡期间关系理顺和现有站点牌照存续’等方面的工作。”
开闸放水后,市场主体激增。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全市新增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主体871个,约比改革之前增加一倍。同时,无牌无证的非法主体也一拥而上。
而有企业主则对此表示审慎乐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说,当地不是没治过,但这些都有黑势力背景的,或者有后台,很快又回来。“就怕一些小地方,没什么人能管得到收废品的人,背景不除,还可能卷土重来”。
改革漫路
我市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路分两种,一方面是信息交易平台,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中心
全市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全面放开、自由交易,取消地域垄断还被写入今年市政府1号文“减负50条”中加以强化和督促。
据统计,这次全市再生资源市场管理改革中,仅取消垄断承包合同一项,就可为企业直接减负1.9亿元。而这1.9亿元的承包费,往年大多流入到镇街的“腰包”。
当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烦恼。朱洪光说,强买强卖没了,新问题就是市场主体一下子增加很多,他们又重新找关系,税务、部门、人事、劳动等等,很多都去打招呼,这让企业老板也很烦,一个工厂、企业顾得了这个关系顾不了那个关系,又可能产生新的矛盾,滋生新的问题。
“不过,市场经济就这样子”,朱洪光说,只能通过整体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来改善。事实上,新政实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减轻企业负担、打造营商环境。不仅如此,面对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暗含的巨量价值,新政也蕴含着对市场规范后如何从中“获利”进行了设计。
东莞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一年有多少产值?朱洪光说,以前市场混乱,没有人说得清楚,保守估计在100亿元以上。东莞如何从这100多亿的“获利”呢?首先是税收,以往,由于市场混乱,再生资源交易税款流失严重。可以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在这方面一年的税收为7亿元,而按照100亿交易额、17%的增值税来计算,每年逃掉的税款有一半以上。
新政对此采取了强硬措施,包括“买卖双方的交易必须严格执行发票制度,认真依法纳税”。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日前在调研中提出,要在规范市场的同时,打造建立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实现废品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回到南城交易中心,崔裕坤说,他们在试点中已经尝试了价格公示和废品拍卖。不过,目前交易中心还“吃不饱”,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就在上周,东莞派人到苏州取经,谋划建立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
为此,我市平台建设的思路分两种,一方面是信息交易平台,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中心。目前,计划建设信息交易平台的镇街有17个,计划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的镇街有11个。
同样以制造业立市的苏州,在再生资源回收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10年起,苏州开始着手构建覆盖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采用“固定回收点”+“流动回收车”+“在线收废”的模式,使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
在“在线收废”上,苏州的做法是,引入电子商务将再生资源回收的各种形态整合起来,由呼叫调度中心加分拣站加固定网店等,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回收网络体系。产废企业或者居民在家点一下鼠标或者打个电话,就能预约上门收废。
这与东莞全市联网的再生资源公开交易平台异曲同工。